卧式发酵罐结构与发酵厂房设计要点解析
一、卧式发酵罐结构特点
卧式发酵罐通过水平布局优化空间利用,其核心结构包括罐体、搅拌系统、传热组件及密封装置,设计需兼顾发酵效率与操作便捷性。
罐体设计
材质:以不锈钢为主,确保耐腐蚀性与卫生标准,适用于食品、制药等高洁净度场景。
形状:水平圆柱形罐体,降低高度以减少占地面积,适合多层厂房布局。
容积:根据生产规模定制,常见规格为1-10立方米,需预留检修空间(如人孔、观察窗)。
搅拌系统
搅拌桨:采用六弯叶涡轮桨或推进式桨叶,确保物料混合均匀,避免死角。
驱动方式:顶部或侧部安装电机,通过减速机控制转速(通常50-200rpm),适应不同发酵阶段需求。
传热组件
蛇管传热:罐内布置蛇形换热管,通过循环热水或蒸汽调节温度(精度±0.5℃),适用于青霉素等温控敏感发酵。
夹套设计:部分罐体采用双层夹套结构,简化清洗流程,但传热效率略低于蛇管。
密封与安全
轴封:采用双端面机械密封,防止泄漏并维持罐内压力(设计压力0.55MPa)。
压力释放:配备安全阀与爆破片,超压时自动泄压,确保操作安全。
二、发酵厂房设计要点
发酵厂房需围绕工艺流程优化布局,兼顾生产效率、安全规范与成本控制。
功能分区
原料预处理区:配置粉碎机、蒸煮设备,与发酵区保持短距离运输,减少污染风险。
发酵区:
发酵罐沿车间长度方向一字排列,间距≥1000mm(小型罐)或2000-3000mm(大型罐),便于操作与检修。
罐底离地≥500mm,预留清洁空间。
无菌空气制备区:独立设置空气压缩机、过滤器,远离污染源(如煤堆、废品仓)。
提炼包装区:配置离心机、干燥机、灌装机,与发酵区通过管道或密闭传输带连接。
辅助区:包括控制室、化验室、机修间、仓库等,集中布置于厂区边缘,减少交叉干扰。
空间利用与动线规划
分层设计:大型厂房采用多层布局,上层放置发酵罐,下层布置管道、泵房,利用重力简化物料流动。
动线分离:人流与物流通道独立,原料、成品运输路线避免交叉,减少污染风险。
设备检修:发酵罐周边预留足够空间(宽度≥设备直径+1m),配备起重设备(如行车)便于维护。
通风与洁净控制
通风系统:
发酵区采用正压通风,维持微正压(5-10Pa)防止外部污染。
排气口安装高效过滤器(HEPA),确保排放空气符合环保标准。
洁净等级:根据产品要求划分洁净区(如百级、万级),采用环氧地坪、不锈钢墙面,便于清洁消毒。
安全与环保
防火防爆:发酵罐区按乙类火灾危险性设计,配备可燃气体报警器与自动灭火系统。
废水处理:设置污水处理站,采用厌氧-好氧工艺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达标后排放。
废气处理:发酵尾气通过碱液喷淋或生物滤池净化,减少异味与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
三、典型案例参考
青霉素发酵车间:采用30立方米卧式发酵罐,蛇管传热,双端面机械密封,设计压力0.55MPa。罐体沿车间长度方向排列,间距2500mm,操作层层高6m,配备独立控制室与无菌空气制备系统。
乙醇发酵厂房:发酵区与二氧化碳回收装置相邻布置,缩短管道长度,降低能耗。厂房顶部设置天窗,利用自然通风辅助机械排风,年节能20%以上。
四、设计优化建议
模块化设计:采用标准化罐体与管道组件,缩短建设周期,降低改造成本。
智能化控制:集成DCS系统,实时监测温度、pH、溶氧等参数,实现发酵过程自动化调控。
节能措施:利用发酵余热预热原料,回收冷凝水用于清洗,降低能耗30%以上。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