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有机肥设备、复合肥设备、有机肥生产线、复合肥生产线厂家|河南通达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热销产品: 年产3万吨有机肥生产线 有机肥好氧发酵罐 污泥有机肥生产线 粉状有机肥生产线 生物有机肥生产线 新型有机肥生产线    通达重工实景

新闻中心NEWS

地 址:河南省荥阳市龙港开发区
手 机:18595868333(微信同号)
固 话 :0371-68151888
传 真:0371-64695899
网 址:www.tongdazgkj.com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安徽颖上县坚持生态优先 全力打造农业绿色发展新样板

安徽颖上县坚持生态优先 全力打造农业绿色发展新样板

日期:2018-07-21 18:03:59 来源: 电话:18595868333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地处中原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和黄淮海平原生态区、长江中下游生态区过渡带,素有“五河三湾七十二湖”之称,“襟淮带颍”的独有位置孕育了优异的生态优势。近年来,颍上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发展,全力建设以生态效益为中心的生态保育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走出了一条颍上特色的农业绿色发展道路。

  一、着力推进重点工程,探索农业绿色发展新途径   近年来,为破解农业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问题,推进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协调统一、永续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颍上县组织实施了生态抚育、控源治污、安全追溯、科技支撑、三产融合五大工程。

  1,是生态抚育工程。在全县三大农业主体功能区建立了9个农业环境系统监测点,健全农业资源环境生态监测预警体系。开展全县生物多样性资源本底调查和评估,创建颍上县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种圃,对沿淮特有、其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实施大地景观再造工程,开展田园垃圾集中清除、田园日常动态保洁和生产用房整治美化。全县共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0个,省级森林村庄46个,集中居住型村庄林木绿化率达到35%以上,县内主要通道林木绿化率达到90%以上,水岸林木绿化率达到85%以上。  

 2,是控源治污工程。集成推广养殖粪污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技术模式,种植业肥药减量控害技术模式,“秆肥等换”等种植业废弃物资源化收处模式,美丽生态田园创建模式;以源头减量—过程拦截—养分再利用—生态修复为核心,创建五里湖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5%。  

 3,是安全追溯工程。采取PPP模式,遴选引进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农业信息化企业,规划建设涵盖农产品公共品牌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农业生产全程溯源信息体系,以及农业公共资源保护、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农资投入全程留痕信息体系。  

 4,是科技支撑工程。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等,积极创新“平台+团队+人才+资本”的引智新模式,积极创办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搭建开放式“1+1+N” (1个专家团队+1个推广小组+若干个经营主体)农业绿色发展创新平台。全面开展绿色生产技术研发,探索符合区域特点、突显地方特色的绿色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总结一批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和技术集成,提炼推广一批农业绿色发展制度,为黄淮海粮食主产区全面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供样板。  

 5,是三产融合工程。坚持以农业优势资源为依托,以沿淮农耕文化为底蕴、以特色农产品为基础,实施“农业+”专项行动,促进农业与休闲旅游、健康养生、文化科普等有机融合,实现农业产业功能多元发展。目前,全县拥有休闲观光农业经营单位384家,从业人员达3.87万人。实施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延伸、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提升等专项行动,推进颍上农产品加工产业由“资源消耗型”到“技术领先型”的跨越。目前,全县已建成绿色食品基地14.3万亩、有机水产品基地2.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7万亩,铸造了“阜淮大米”“海泉粮油”等一批名牌产品、著名商标。  

 二、着力优化发展模式,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新动能   颍上县围绕“产业布局优化、资源利用高效化、投入品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主攻方向,积极探索实践,总结提炼出一套农业绿色发展技术模式,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有效的经验借鉴。  

 1,是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模式。推广苕稻鸭萍渔综合种养等“稻田+N”模式、林草经牧复合经营等“林业+N”模式,目前,全县发展稻鸭萍共育4.6万亩、稻虾共(连)作8.3万亩、林牧复合经营1.8万亩。坚持从节工、节药、节肥、节油、增效等多环节入手,实施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工程,组装“精准播栽六配套、农机农艺五融合、绿色防控四协同”稻(玉)麦周年绿色轻简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实现每亩减工30%、减药20%、减肥10%、减油20%、增效20%的“四减一增”预期目标。  

 2,是种养平衡废物全消纳型养殖模式。开展基于土地消纳粪便能力的畜禽养殖承载力分析。根据环境承载容量,落实了农牧对接“一县一规划、一场一方案”, 将消纳面积作为新建养殖场的“绑定条件”,实现畜牧业废弃物与种植业消纳点对点、量对量、时对时的有效对接;推广“草畜配套、以养定种”模式,实现种养产业平衡、资源循环利用;示范“牛—菇—稻”、“猪—沼—菜(果、林)”等生态循环模式,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全县农牧循环养殖规模占养殖总规模的50%以上,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达到100%,小型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就地综合利用率达到85%。  

 3,是水产品清洁生产模式。加大大水面生态增殖放流力度;推广大水面低密度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稻田综合种养等健康养殖模式;应用水生动物疫病绿色防控、池塘养殖尾水养分回用等水产清洁化养殖技术;创建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8.34万亩,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比重达到47.5%。  

 4,是园艺有机肥替代模式。注重优势经济作物、地方特色品种及农家品种的挖掘应用,加大特色园艺产业全产业链清洁化、绿色化生产技术推广力度,实施“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果园自然生草+绿肥”等菜果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全县创建认证“生态菜园、精品果园”36处。  

 三、着力夯实保障体系,建立绿色发展长效机制  

 为实现农业绿色发展,颍上县着力构建绿色发展制度体系,为建立绿色发展长效机制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1,是建立农业重要资源台账制度。印发《颍上县重要农业资源台账制度建设工作方案》,整合农业、国土、环保、水务、气象等部门信息采集系统,构建了按年度更新的水、土、气、生、废等重要农业资源数据库,摸清了农业资源家底。

 2,是建立农业绿色发展清单制度。运用GIS和模型,对全县农业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科学评价;开展体现资源稀缺和损耗程度的生产生态成本核算和现有主导产业生态价值估算;创设农业产业准入清单、红色负面约束清单、绿色农业行动指南等基础要素支撑,以及地方政府农业绿色发展管理清单、政府农业绿色发展绩效考核机制、农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等政策要素支撑,为生态保育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三型”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3,是推进“绿色农业标准+”制度建设。联合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启动农业绿色发展支撑技术研发,引导激励各类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在生产环节,制定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管理技术标准体系;在加工环节,制定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农产品包装标识管理技术标准体系;在流通环节,制定公共品牌农产品认证体系、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编码标签体系。

 4,是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县级美丽生态牧场和绿色生态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认定标准。健全集正向激励与负向约束于一体的绿色农业发展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落实领导干部自然生态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建立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

 5,是建立财政支持体系。年均整合上级涉农项目资金不低于20亿元,重点投向农业绿色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县财政每年专列农业绿色发展专项资金不低于1亿元,重点投向农业绿色发展项目以奖代补;县财政设立农业绿色发展产业引导基金不低于5亿元,撬动社会资本不低于20亿元,重点用于绿色农业产业发展;积极推行“补助改股份、补助改基金、补助改购买服务、补助改担保、补助改贴息”的“五补五改”模式,放大财政资金“撬动”效应。   

   6,是完善金融保险支撑体系。健全绿色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开展发行绿色债券、实行绿色授信、促进绿色融资等绿色金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开发针对农业生产经营的环境污染损害责任保险产品,利用环境污染损害责任保险的费率杠杆机制,促使农业生产经营者加强环境风险管理。   

   通过努力,颍上县耕地保有率稳定在100%以上、耕地质量较上年提高了0.23个等级、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1、森林覆盖率达到23.1%、基本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3%以上,田园、森林、湿地、水域生态系统得到进一步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绿色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