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污泥好氧发酵过程中,臭气指标的控制需从成分、浓度、排放标准及控制技术四个维度综合考量,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主要臭气成分及来源
市政污泥好氧发酵过程中,臭气主要来源于有机物厌氧分解,核心成分包括:
无机物:硫化氢(H₂S)、氨气(NH₃);
有机物:低分子脂肪酸、胺类、醛类、酮类、醚类、卤代烃等。
这些物质嗅阈值极低(如H₂S嗅阈值仅0.0005ppm),即使浓度较低也会产生强烈臭味,且成分复杂导致治理难度大。
二、关键臭气浓度指标
根据《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及行业实践,需重点监控以下指标:
硫化氢(H₂S)
浓度限值:发酵车间操作人员活动处应低于0.18mg/m³(三级厂界标准),部分工程要求更严(如CTB工艺下可降至未检出)。
控制难点:H₂S是污泥厌氧分解的典型产物,其浓度与发酵池氧气含量、停留时间密切相关。
氨气(NH₃)
浓度限值:发酵车间应低于3.44mg/m³(三级厂界标准),CTB工艺下可降至7.73mg/m³(发酵池表面)甚至更低。
控制难点:NH₃易溶于水,但高温好氧发酵过程中挥发量大,需通过工艺优化减少释放。
臭气浓度(无量纲)
限值:三级厂界标准为60,CTB工艺下发酵车间可降至未检出(如三甲胺、二硫化碳、苯乙烯等)。
控制难点:臭气浓度是多种成分的综合指标,需通过多技术联用实现深度净化。
三、排放标准与治理目标
国家标准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对H₂S、NH₃等8种物质设定限值,如H₂S厂界三级标准为0.32mg/m³,NH₃为1.5mg/m³。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要求发酵车间NH₃浓度≤3.44mg/m³、H₂S≤0.18mg/m³。
行业实践目标
感官无味:通过CTB工艺等先进技术,使发酵车间臭气浓度低于GB14554-93三级标准,甚至达到未检出水平。
经济性:在满足排放标准的前提下,优化治理成本(如生物滤池填料更换周期长达2-3年,运行成本低)。
四、臭气控制技术路径
源头控制
原料调节:添加秸秆、锯末等高碳物质,将初始CN比调节至合适范围,降低厌氧产臭风险。
工艺优化:采用CTB工艺等智能化发酵技术,通过温度、氧气监控实现精准曝气,避免堆体厌氧。
过程管理
密闭收集:对发酵池、储泥池等采用密闭加盖(如玻璃钢罩、膜结构),减少臭气逸散。
负压抽风:在发酵车间设置集气罩或抽风管道,通过负压将臭气引入处理装置,避免无组织排放。
末端处理
生物处理法:
生物滤池:利用微生物降解H₂S、NH₃等,适用于中低浓度臭气,运行成本低(电费+少量喷淋水)。
生物滴滤塔:通过循环喷淋营养液保持填料湿润,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常用于中等浓度臭气处理。
化学洗涤法:喷淋稀硫酸、次氯酸钠等氧化剂,中和硫化氢、氨气等致臭物质,适用于高浓度或酸性/碱性臭气。
UV光解+臭氧氧化法:利用紫外线裂解恶臭分子,同时产生自由基进一步氧化分解,适用于成分复杂的混合臭气。
活性炭吸附法:利用活性炭微孔吸附低浓度恶臭物质,常用于达标排放前的精处理,需定期更换或再生。
五、典型工程案例
CTB工艺
效果:发酵池表面NH₃浓度降低84.3%,H₂S降低98%-100%,臭气浓度降至未检出。
原理:通过静态发酵和智能曝气控制,减少臭气产生并固定在发酵池内部。
秦皇岛绿港工程
效果: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过划分发酵温度时期(升温期、高温期、降温期、后熟期)调整通气策略,实现臭气有效控制。
特点:发酵槽顶部安装轨道供翻抛机行走,减少臭气逸散。
沈阳振兴工程
效果:单体处理规模达1000t/d,通过动态好氧发酵工艺和翻抛机作业,降低臭气浓度。
特点:采用双层结构设计,减少占地面积,但需解决物料输送和发酵设备可靠性问题。
上一篇:生物有机肥机器磨盘水控制在多少
下一篇:返回列表